供奉神聖

 

供奉神聖

本宮主祀是為【天上聖母 四媽祖】,同祀有【玉皇大帝】、【瑤池金母】、【九天玄女】、【觀音佛祖】、 【文殊佛祖】、【普賢佛祖】、【關聖帝君】、【玄壇財神】以及【中壇元帥】, 殊勝莊嚴,妙法普濟,虔心恭敬,必能受眾神聖庇佑,賜福添慧,晉祿晉利, 歡迎諸位善信大德,蒞臨本宮結緣指導。

天上聖母 四媽祖 

宋太祖建隆元年,歲次庚申,西元 960 年,三月廿三日辰時,誕生一位小女嬰。至滿月不哭一聲,遂命名為「默」,世稱「默娘」。默娘天資聰慧,深具佛骨,讀書能過目不忘。一歲能合十禮,敬觀音,五歲會誦念《心經》,七歲熟讀《四書》,十二歲《經》、《史》、《子》、《集》,均已遍閱。

宋太祖開寶八年,西元 975年,遇玄通道長得傳《玄微祕法》。後又於井邊,得金甲神授《銅符鐵卷》。可出陽神、馭風雨雷電、呼風喚雨、降妖伏魔,解除民間危厄。默娘日夜勤修苦鍊,終於修成道果。修成之日,默娘默禱于天,發十六宏願:參考《道藏·洞神部》的《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

此大悲宏願言畢,諸天諸地震動,太上老君聞聽默娘救苦救難,悲憫大願,深受感動,便敕以「無極輔斗助政普濟天妃」之封號。並賜下珠冠雲履、玉珮寶圭、緋衣青綬、龍車鳳輦、佩劍持印、前後導從、部衛精嚴、黃蜂兵師、白馬將軍、丁壬使者、檉香大聖、晏公大神、有千里眼之察奸、順風耳之報事、青衣童子、水部判官、以佐助威靈,顯揚正化。

上天為悲憫世人,體恤默娘救贖苦難的宏願,擇由南海 觀世音佛祖另賜五位靈女,依序適時轉世,輔助共成「天后聖號」果位。默娘得靈通,證初果後,一如往昔幫助鄉里解厄除難。生人、福人、不以死與禍恐人,故人人敬事如母,後人敬稱「聖母」。

「天妃媽祖」果位,由觀音慈航倒駕分靈的「默娘」和五位靈女共同承與十六宏願濟世。分別在各個朝代因緣成熟時,投胎轉世,修成正果,依玉帝敕封時間次序,分別受封—「大媽祖」,「二媽祖」,「三媽祖」,「四媽祖」,「五媽祖」,「六媽祖」。默娘(六媽祖)修證顯化成名最早。却因謙讓之故,玉帝敕封最晚。開起果位是默娘,圓滿果位則由默娘與五位媽祖共同完成。於是故尊名「六媽」為「開山媽祖」。

龍德宮供奉天上聖母 四媽祖,據聞「四媽祖」姓陳,名慧曦。(從祖母陳氏姓,俗稱「陳皮林骨」)。

明朝神宗萬曆三十六年,西元 1608 年,五月十九日申時,誕生於福建湄洲小漁村。祖上三代,依靠捕漁為生。父親林泓順,母親湯昭音。家中三位兄長,慧曦最幼。慧曦秉性仁慈,聰穎巧順。自幼以孝行聞名於鄰里。讀書過目不忘,見解不泥於世俗,頗富文采。甚得父母兄長關愛,尤其祖母陳氏更是疼惜有加。慧曦漸長後,常見魚兒遭捕殺,心生不忍,便不斷勸化父兄鄰里,勿因貪口欲,濫造殺業。這番苦口婆心與慈悲憐憫,終於說動了眾人。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 年,滿清與明鄭交戰。皇儲愛新覺羅玄燁同輔政大臣鰲拜,至福建視察沿海情勢。來到湄州村,卻在市集買不到多餘魚貨,遂將慧曦父兄和鄰里叔伯抓來禁錮,強迫眾人出海捕魚。漁民們抗旨不遵,因而惹怒鰲拜,欲將眾人處決。慧曦聞訊急忙向玄燁求情,說明原委。闡明慈仁護生的道理,心懷萬物,勿操殺念,勿造殺業。玄燁因而感動,釋放眾人,並嘉許慧曦的善行善念。

清聖祖康熙二年,西元 1663 年 八月十三日辰時,慧曦仙逝,得年五十有五。慧曦一生未嫁,生前慈悲為懷。全憑內心一昧善念,護生戒殺。逝世後,元靈由 觀世音佛祖牽引,謁見昊天金闕 玉皇上帝,敕封為「四媽祖」。登仙後,與朝天閣「二媽祖」義結金蘭,收為義妹。「二媽祖」深深疼惜「四媽祖」。尚未顯化之前期,先跟隨「二媽祖」身旁修真。後期再跟隨 觀世音佛祖在普陀山修證。

民國八年,西元 1919 年,歲次己未,海豐堡〈今稱麥寮〉拱範宮前往湄洲謁祖進香,特由湄洲祖廟朝天閣〈今稱天后宮〉迎回金面泥塑正四媽崇祀。

同年〈西元 1919 年〉,八月二十八日,拱範宮廟鑒於泥塑金身保存不易,依原尺寸復刻「正四媽」金身一尊,迄今逾 90 餘年。民國八十六年經過聖允,得由宮主丁素珠恭請到桃園應化利生,現今奉祀於桃園龍德宮,尊稱「大四媽」。

民國八十六年,西元 1997 年,歲次丁丑,三月十三日。丁女士家中奉祀的「六媽祖」連同新塑「四媽祖金身」,回祖廟拱範宮謁祖進香,此時 玉帝聖旨頒下,丁素珠乩子接旨,著令開宮辦理救世聖事。並賜宮名「龍德宮」。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為上古時的昊天上帝,居於天上玉京,為萬物元始之至尊,神格至上,掌管天上地下所有的天神、地祇與人鬼,決定人們的死生禍福。在民間信仰的天神國中,玉皇大帝住在凌霄殿,如同人間皇帝一般,每日聚集天上的文官、五官與眾神,處理天上、地上與冥界的各種事務。「玉皇大帝」之位序在道教諸神中僅次於三清,民間則認為其為萬天之主,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因道教認為天有多重和多方,故不同的天各有其帝,道教經書中將這些天帝泛稱為玉皇或玉帝。至六朝時期,雖道教已將三清確立為最高神,但依人們的習慣,人間的最高統治者為皇帝,天界的最高統治者理應為天帝,或許因為此一考量,部分道經開始將玉皇或玉帝從泛稱變為特稱,並將其神格提高,使之與三清聯繫起來。

民間於正月初九天公誕辰之日拜天公,以是日為天公誕辰,係因陽數始於一,極於九,正月為四季之首,九代表極大,為數之極尊,而正月初九是取「陽九」之意,正月為四季之首,九為數之極尊,而天公是神明的至尊,故將正月初九定為天公誕辰。在《臺灣縣志》、《廈門志》、《重修臺灣縣志》中,皆記載了信眾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日這一天,於家中設香案祭天的儀式。過去信眾在家中正廳的大樑上會吊著一個天公爐,早晚焚香祭拜,祈求平安。

我國數千年來均崇祀玉皇大帝,但因其神格至高,掌管上下諸神,不具形象,因此民間雖立廟奉祀,但多只有「天公爐」,而無神像。至唐宋以後,玉皇大帝的形象才逐漸定型為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的形象。

 

觀音佛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現今我們所通用的「觀世音菩薩」名號,是南北朝時代姚秦的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唐代玄奘法師則翻譯為「觀自在菩薩」,但兩者指的其實都是同一位菩薩。相傳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因此便將「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菩薩」,後世也就往往跟著沿用下來。觀世音菩薩,梵文為Avalokitesvara,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在佛教裡,他是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同為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 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因為地處浙江東南海濱,故中國人又習慣稱觀世音菩薩為「南海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遭遇災難不祥,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觀照無遺,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又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瑤池金母 

瑤池金母又稱王母娘娘,在民間傳說中,王母娘娘是玉皇上帝的正宮娘娘。根據道教的神仙譜系來看,祂是眾女仙的總首領,名為西王母,號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又號太虛九光龜台金母元君。相傳王母娘娘居住在瑤池,是以有瑤池聖母、瑤池金母等稱,此外尚有西華金母、金母娘娘、無極瑤池金母等俗稱,信眾簡稱為金母、母娘。道教尊稱瑤池金母為三界醮神位則稱其為西極全真萬祖母元君,全稱為上聖白玉龜台九靈太真無極聖母瑤池大聖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瑤池金母於道教所列仙階極高,僅次於三清道祖,為統轄三界十方之女神,乃女神至尊,女仙之首。仙人得道昇天,須先拜木公,後謁金母,始得昇九天,入三清覲謁元始天真。

瑤池金母是中國最古老的女性神祇,也是民俗信仰中最為重要的女神。祂最初的形象為漢文化圈之外一個原始部落的圖騰神,經過幾次演變之後,成為了一位女神領袖。在戰國至漢初成書的《山海經.西山經》裡,西王母是有著人獸形象的兇神,謂之:「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在戰國初年的《歸藏》與漢初的《淮南子》中,西王母已轉為掌有不死之藥的吉祥神,到了先秦時《汲塚書》與《穆天子傳》中,西王母是以女王之姿出現,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西王母進而又被奉為女仙的領袖。

在《漢武帝內傳》裡,西王母則成了一位精通服食鍊養長生之道的道教女仙首領,謂西王母是元始天王弟子,曾親受元始天王教誨,並述其儀態:「視之年三十,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文中還記述了西王母向武帝傳道及授神書、神符等之後,亦送了武帝五枚仙桃。由此可知,在東晉南北朝時期,上清派道士已將西王母納入自身的神仙譜系之中,而西王母的形象至此與後世傳說者已無二致。宋元明時期,許多文學家皆以西王母蟠桃會為題材,寫入小說、戲曲中,其中《西遊記》所寫王母娘娘會聚菩薩與眾仙,於瑤池舉行蟠桃盛會,結果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另稱九天玄姆,俗稱九天玄女娘娘或九天娘娘,為人頭鳥身的婦人,下蛋而生,古代文獻《玄女兵法》記載:「王母遣使者被玄之裘,以符授帝,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於中冀。」《山海經.西山經》文曰:「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說文》云:「黑而有赤色者為玄。」,狀似人頭烏鴉,後經道教增奉為先天女仙亦是法力高深之神鳥,傳授兵法助黃帝打敗蚩尤。且因製香業奉為守護神,九天玄女亦尊稱為香媽。

民間流傳發明「香」的祖師是九天玄女,業者們尊稱她為「香媽」。最早的用香,並不是用來禮佛敬神的貢品,而是藥品。「香媽」在未成仙佛之前是個非常孝順的女孩,有次父親生了場重病,根本無法吃藥與灌藥,於是「香媽」精心的將中藥材磨成粉末,再用糯米粉和水將其結合,並輾成條狀曬乾後,再將一支支的條香用火點燃,讓藥氣由父親的呼吸帶入體內,而治癒了父親的病情。後來在「香媽」成仙之後,人們藉由「香」把心願傳遞給「香媽」或天上的神明,於是數千年來就流傳著,只要有香火的地方,「香媽」就會到來,傾聽民間百姓的祈願。

 

文殊佛祖 

『文殊』是諸佛之智慧所化現,是智慧的本尊。『文殊佛祖』的藏語稱作『蔣貝揚』,妙吉祥、妙音的意思。在藏傳佛教裡,『文殊佛祖』乃諸佛之智慧所化,“觀音菩薩”乃諸佛之慈悲所化,“金剛手菩薩”乃諸佛之力量所化,所以他們三位菩薩即諸佛的智慧、慈悲及力量,合稱為『三部主』。在漢傳佛教裡,『文殊佛祖』、『普賢菩薩』與『毘盧遮那佛』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hri的音譯,在漢傳佛教的經典中,或稱為『曼殊室利』,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他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出世時有許多瑞相,相貌莊嚴,具三十二相。成道後的“文殊”,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眾菩薩中堪稱第一,所以尊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佛陀』曾說,在過去世中,『文殊佛祖』曾經傳授佛法給他,因此,『文殊佛祖』又被人稱作『三世覺母』。在藏傳佛教裡,『文殊佛祖』有許多種化身,常見的有“紅黃文殊”、“孺童文殊”、“五字文殊”、“白文殊”及“黑文殊”等五尊,合稱為『五文殊』。『五文殊』雖同為『文殊大士』,但其佛部及化身各有不同,而且亦各有不同之殊勝利益。『紅黃文殊』法門除了開啟智慧以外,亦有懷攝之作用。『孺童文殊』是大威德金剛心內的文殊化身。『五字文殊』法門對證悟空性特別有幫助。『白文殊』法門除了開啟智慧以外,也特別利於生出菩提心。『黑文殊』除了開啟智慧以外,亦是一位消除障礙之本尊。

『文殊佛祖』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有時手握蓮華,象徵智慧的高尚純潔;有時手握寶劍,表示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有時騎坐金毛獅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時安居蓮臺,表示清淨無染;有時騎乘孔雀,表示飛揚自在。在中國,五台山是“文殊”化現的道場,在各地佛寺道場中,如僧堂、戒壇,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分來協助『佛陀』的教化,是為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相。另外,還有『五髻文殊』的形象,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佛祖』雖有童子的姿態,卻是諸佛的大智。

普賢佛祖

普賢佛祖(梵語: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佛祖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稱為「華嚴三聖」。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佛祖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佛祖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二》描述:寶藏佛授記普賢佛祖為來將成佛,名為智剛吼自在相王佛。

《華嚴經》的普賢佛祖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佛祖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普賢佛祖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普賢佛祖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佛祖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十大願王在藏傳佛教中對應的是七支供養。

這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且此十大願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關聖帝君

關公又稱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民間又普遍稱為恩主公。關帝即三國時蜀國的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解良人(今屬陝西省解虞縣)。傳稱,關羽是青龍轉世,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明清至民國期間,各地都建有專門奉祀關帝的關帝廟,一些有規模的道觀乃至於佛教寺廟也都塑有關帝神像或供奉關帝神位,其香火之盛,類似於城隍廟和土地廟。關帝神誕之日,傳為五月十三日,另一說為正月十三日。每逢神誕之日,關帝廟總要啟建祝誕道場。清末有人感嘆其香火之盛,幾「與天地同不朽」。

玄壇財神

趙公明,原名叫做趙朗,因其字公明,所以稱之為趙公明。趙公明是出生於秦代,是隸屬於終南山下西安周至縣的趙大村的人。因為「玄壇」在古代的傳說中是代表正義的財神,對世間的財源進行全權掌管的人,也是道教中四大元帥之一。所以,世人也稱趙公明為趙玄壇,或趙公元帥。趙公明也是一個懂得經商之道的奇才,信用是其經商理念之本,勤勞是其經商取財之道。同時,在其經商隆盛之時也不忘救濟困助人群,因此,趙公明在世人眼中是個匯眾多美德於一身的德才兼備之人。

在古典名著《封神演義》中,趙公明是被姜子牙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人,簡稱「玄壇真君」。同時,趙公明在《封神演義》中也被演繹成是個截教的精英和深受愛戴的大羅神仙,其在世人眼中是具有「身下騎著黑虎,手中握著金色鞭子,身體環繞著二十四顆定海神珠」形象的人。在典故中,為了給截教中的多位天君報殺害之仇,趙公明是下山對聞太師征伐西歧予以輔助的人。趙公明的財神名稱是民間賦予的,因為趙公明統領的四位神官「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專門掌管人間的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在漢代百姓認為趙公明的下屬都是與財富有關的小神,如此便將趙公元帥奉為財神,並將其與四位財神小將統稱為五路財神,意為將東西南北中五路財氣全部聚集在一起。如此現代商家或者平常人家都愛供奉這位武財神趙公明,在逢年過節的日子裡,信徒們虔誠的祭祀武財神,祈求他帶來滾滾財源與家庭安康。